纸碗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纸碗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探访中国式农场主慈溪注册1030个家庭农场

发布时间:2020-09-29 08:39:11 阅读: 来源:纸碗厂家

探访中国式农场主:慈溪注册1030个家庭农场

探访中国式农场主

从慈溪“家庭农场”模式

看浙江农业产业新面貌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于年前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家庭农场”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颇为引人注目。

事实上,“家庭农场”在浙江已不新鲜。如宁波慈溪市的“家庭农场模式”已践行十年,如今该市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1030个,50亩以上的规模农场占了近一半。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慈溪市几个“家庭式”的农场。目前他们的收入如何?生活状态又怎样?和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注册商标是对自己产品负责

关于“明美农场”的由来,50岁的余志明自豪地告诉记者,“是把我名字里头的‘明’和老婆名字里头的‘美’合在一起,所以得名。”

这家占地有600亩的农场,基本靠余志明和妻子两人起早贪黑地亲自打理。天还没亮,余志明就起床分配农活,到自己的地里转转,一家人的心血都化成了在大棚里蓬勃生长的蔬菜瓜果。“哪怕是过年期间,正月初一也是如此。”他乐呵呵地说。

余志明的右手有残疾,付出的汗水自然比一般人要多。他农场里的35个工人中,17个是残疾人,帮着做些简便的活。

13岁起就有务农经验的余志明说,虽然一辈子都在地里种田,但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农场。

2006年余志明在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农场,“农产品的质量对我来说很重要,工商注册登记后,从我这卖出去的蔬菜瓜果都带有农场的商标,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我,我现在也意识到工商登记不仅是对我自己负责任,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余志明说。

去年一年,除去各种开支、人工费用和成本,余志明说一年农场的净利润有56万左右。

每年赚到的钱,余志明都会继续租一些耕地扩大农场的规模,从2006年的100亩土地,到去年的506亩和今年的600亩,他说:“我喜欢一步一步地改变,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随着农场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余志明想方设法要把农场的设施水平提高,“你看,光是这些简易大棚的投入就要四五十万”。

采访的过程中余志明手机响个不停,原来是地里收割西兰花的工人忙不过来,催他送包装袋过去。

“明美农场”位于慈溪市桥头镇,一排排简易的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铺在道路的两边,里头是成千上万颗草莓,正在悄悄地生长。另一边,两三个工人正在准备收割即将上市的西兰花。

见到穿着沾满泥巴的雨鞋、皮肤黝黑的农场主余志明,一眼就能认出他就是这里的主人。

余志明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农场配套房,有场长室、会议室、工具室等,一应俱全,他略带腼腆,又掩饰不住兴奋地开始向记者介绍自己办家庭农场的故事。

儿子攻克技术难题,称自己“现代农民”

采访余志明时,站在他身边的一位清秀的小伙子,一直腼腆地微笑着。一问,原来是余志明的儿子余科。

从2009年开始,余志明的农场在种植技术上有了突破,这些改变得益于他的儿子。今年27岁的余科长着一张工科男生脸,鼻梁上架着副眼镜,很斯文。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一直想去大城市找份白领的工作。

不过,在父亲的再三邀请下,余科决定回家做一个“农民”。“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数控,跟农业毫不相关,也从没想过要回来种地,但我现在逐渐爱上做‘农民’了。”

现在的余科俨然是个农业专家,为了恶补农业知识,他还去中国农业大学进修。他说:“我经常向宁波农科院、省农科院、县市的专家请教,有时候碰到种蔬菜的问题后,自己想办法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余科常常把从专家口中听来的新技术新品种,在自家的农场实验。自从他成了农场的“技术总监”后,农场的效益大大提高了。

“比如我研发的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让草莓番茄等蔬菜水果增产10%以上,利用沼肥,西瓜嫁接技术等,也可以让亩产倍增。”

开发水果采摘游、论坛发帖、上网寻找新的技术,都是余科的日常工作。这给余志明的“明美农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余科说,他喜欢称自己为“现代农民”。和很多“80后”男生一样,他喜欢篮球、崇拜科比。天天泡在农场的他,生活虽然单调却很充实。“家庭农场得到国家关注,我挺兴奋和开心的,我就想踏踏实实地办好农场。”

“我的理想就是以后家里的农场可以一代代传下去,而且要越搞越好。”父亲余志明说话时充满了期盼。

农场主:余志明

农场主要成员:余志明夫妇、儿子余科、35名工人

农场占地面积:600亩

年利润:56万元

“快尝尝这草莓,自己种的,无公害。”郑涌森夫妇端出好多盘草莓摆在桌子上,记者发现草莓的个头比平常的大,味道也相当甜美,“这是今年引进的新品种,叫红颊,经济效益很好,能卖30元一斤,比市场价贵一两倍。”

干净整洁的办公区域,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郑涌森的农场看上去俨然是一家有模有样的企业。

“最多的时候我有1600多亩地,后因土地流转到期和自己产业调整,现在农场里有草莓20亩和蔬菜1000多亩。”郑涌森透露,农场里的大事小事都是老婆管着,相当于技术顾问。他则负责投资新项目,把农产品销出去。

郑涌森的农场现在雇了20多个工人,忙的时候也会请些临时工。农场里生产的蔬菜瓜果主要销到宁波。

郑涌森从事农业有十多年,高中毕业后就去台资企业做农副产品收购,在台资企业学习了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后,2003年他自己注册了商标,办起了农场。

10年来,郑涌森的农场一直在扩大,“基本上一块地赚来的钱,立刻又投入到下一块地的开发,去年一下子又投了300多万在精品园的项目上,所以去年赚的钱又全都拿出去了。”

郑涌森说做品质做品牌,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对引进的品种要求也颇高。“因为好的品种,能带来更好的效益,像这个草莓,亩产2000斤的话,就可以比一般的品种多赚2万元一亩。”

“虽然精品园项目投资大,包括无土栽培技术的育苗房等,一个玻璃房就要投入50多万,但没有投入就没有更高品质的农产品。”他说,听到人们说他的产品好,就是他所追求的。

农产品价格常常涨跌不定,在郑涌森看来,对家庭农场来说却有一定的优势:“价格高与低都是正常的,像西兰花,前两个月还是两块五一斤,现在两块钱能买一公斤了。因为家庭农场一般不只种一个品种,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价格涨跌几年均摊下来,也不会受影响。”

不过郑涌森透露,作为一个“农场主”,他也有些许担忧。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鼓励家庭农场,我们也备受鼓舞。不过,我想也因此会有更多人想要投身到农业,现在土地流转的期限比较短,我现在第二期的年限就快到期,面临一个续签的问题。但农产品生产都是长期投入的产业,如果土地年限只有5年,比如梨和桃要3-4年才投产,一投产(土地)马上就到期了;有机蔬菜得3年不施用化肥才能土壤达标,一达到标准(土地)又到期了。”他坦言,土地流转的稳定性,也许是大多数“家庭农场”最殷切的希望。

正版屠龙霸业

魔界村

西游群英传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