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碗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纸碗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探访青岛海上养殖户一场风能刮掉两百万

发布时间:2020-09-30 08:44:00 阅读: 来源:纸碗厂家

探访青岛海上养殖户:一场风能刮掉两百万

近年来,渔民常常有“海穷了”的感慨,记者也曾在开海时期跟随渔船出海亲身体验到海货的稀少和渔民们的辛苦。可以说,如何让海富起来,如何让人们有充足、可口的海鲜吃,一直是困扰市民、学者、政府的难题,而发展海上养殖牧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途径。记者近日对岛城海上养殖进行了探访,体验了这些普通养殖渔民的艰苦创业和酸甜苦辣,也看到了他们在养殖模式创新、海鲜品种引新、品牌意识革新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他们中有的投资千万元挫折不断仍坚守这片海,期待着海上播种创业励志的希望;有的走南闯北后又回归故海,讲述了一部30年的海上养殖史。

战风斗浪的玩命之旅

崂山沙子口南窑河口,这里是一片风景美丽的海域,更是一个水质优良的海上牧场。4日10时许,记者在这里看到,小码头上一些渔民正忙着修整网具,岸边停靠着大小不等的渔船,这些船大多是养殖作业船,养殖户就靠着它们在大海里来回上下班。这时,迎面而来长得敦实、看起来厚道的汉子,相互问好后,记者了解到,他叫江崇烽,目前在这片海里进行深海养殖。听说江崇烽趁着涨潮要去海上查看一设施,记者决定跟随他到工作现场看看究竟,由于正刮着6级左右的大风,海浪挺大,上船前江崇烽一再嘱咐记者到海上注意安全听从指挥。

记者随江崇烽上了一艘渔船,开始出发。江崇烽亲自掌舵,他雇来的工人盛晓风在船头牵引方向。驶出小河口湾,顿时感觉浪大了起来,小船随浪忽上忽下,为了安全起见记者也直接坐到船舱里面。浪太大,驶出大约两千米后江崇烽决定到中途的工程船上短暂修整一下。于是记者跟他登上这艘橙色铁船,由于比小渔船大多了,在这里感觉稳当安全多了。“这艘吊船是我花了200多万买来的,专门吊起网箱什么的,但现在又找到了它的一个妙用,”江崇烽告诉记者。当记者问什么妙用时,江崇烽笑而不答,“等上了岸再告诉你。”

短暂调整后,重新登上小船向渔场进军。可风浪也越来越大起来,“最怕这样的东南风,”江崇烽告诉记者。小船在波浪中拼搏了40分钟后,终于靠近了养殖区。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浮子的蓝色桶随浪起伏着,在浮子上有围起的黑色管子从而组成筏式浮架,浮架上还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面积4平米左右,里面还有花生油、盐、酱油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叫筏式养殖,下面网箱养了些鲍鱼等,工作时来不及上岸,就在这弄点吃的,小屋还是值班室,到收获的季节,晚上还要来守夜,预防有人来偷盗。”江崇烽告诉记者。

天公不作美,小船本来想靠上养殖筏子,由于风浪太大,20多分钟里江崇烽和小盛努力了多次,试图停靠都没有成功,其中一次小船已经侧立起来,真是生死一瞬间,吓得记者紧紧抱住船舷,大气都不敢出。风浪越来越大,安全起见江崇烽决定放弃停靠,返回岸边。途中,江崇烽自我解嘲地称,“人是对抗不过大自然的,还是小心为妙吧。感觉每次出海就像是玩命的游戏,特别是天气恶劣的时候。”小盛告诉记者,他来自平度,已经在这里工作两年了。正说着小船马上进入码头港湾,只见江崇烽和小盛两人一起死死抱住舵,等小船进入湾口才松开手,原来,在湾口常常是最危险的地方,这里会形成暗流,加上当天浪大,如果操作不好,小船就会被掀倒。安全到岸,记者长舒一口气,才真正放下心来。

一场风浪沉没的两条船

由于第一次出海算不上成功,于是江崇烽决定等风浪小后二次出海。但接下来几天都是风雨天气,江崇烽也一直没行动。10日下午3时许,天气终于好了些,记者再次来到南窑河口,看到码头上江崇烽正满脸大汗地收拾着东西。“别提了,5日的风浪把工程船的绳冲断了,并把工程船冲到了近岸,海底的礁石比较多,把工程船的船底给撞破了好几个洞,以至于船进水后沉了。”江崇烽告诉记者,为了打捞工程船,他已经奋战5天了,前几天风浪太大,实在难以打捞,天刚好些,他就雇人雇船并把工程船拖到了码头里以便修理,“自己已经20个小时没有休息了,更气人的是小船船底也撞上了礁石沉了,真是祸不单行呀。”

记者看到,上次在海中看到的工程船已经停在了码头内,船楼里的东西已经被冲走了,机器上留下被海水腐蚀过的痕迹,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战斗。在工程船的不远处,小船已经沉在水里,只露出些船头部分。江崇烽紧皱着眉头说,这次损失挺大的,工程船的电气线路泡水了,全部报废了,而船底的破洞部分非常难修理,里外都需要焊接,两个船修理好估计需要20多万元吧,时间也要10多天。

“海上看起来一般没什么大事,可出一件就十分要命呀。”江崇烽说,生活还要继续,自己只好当天借同行的船出海查看一下养殖场。记者也决定再次随他和小盛出海。船驶出港湾,风浪不大,天上飞着几只海鸥,海鸥们发现了小船后,竟尾随过来。虽然刚刚遭受损失,但江崇烽还是比较乐观。他告诉记者,海鸥们应该发现了船舱上的面条鱼,这些面条鱼是打算喂网箱里红加吉鱼的,说着他抓起一把面条鱼抛向天空,海鸥们早已等候多时,快速侧飞过来,争抢食物,“每次到大海里,都有种亲近的感觉。”

船行进到筏式养殖场,靠了上去。在遭遇风浪后,小屋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油盐酱醋等被风浪卷入了海底。江崇烽和小盛上去查看了一下,认为养鲍鱼的网比较牢固才放心离开。下一站则是江崇烽的养殖大项目——抗风浪深海网箱,这种网箱被称为“渔民的海上银行”,每个需要投资十万元,这种网箱能下到10多米深,他一共投资了十个,在网箱里他养了自己的宝贝——加吉鱼。

一夫多妻制的加吉鱼

“加吉鱼也叫鲷鱼,分红加吉和黑加吉两种,红加吉的学名叫真鲷,黑加吉学名叫黑鲷。”江崇烽告诉记者,自己养的是红加吉鱼,加吉鱼实行“一夫多妻制”,它们一般以一二十条组成一个大家庭,由一个雄鱼为“一家之主”,其余的都是它的妻子,雄鱼死了的话,雌鱼就会显得六神无主。但没过多久,便有一条最强壮的雌鱼会变成雄鱼,充当新“丈夫”,“加吉鱼会由雌变雄,雄鱼身上长着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水下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色彩十分敏感,一旦雄鱼的光色消失,身体最强壮的雌鱼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随即在它的体内分泌出大量的雄性激素,使卵巢消失,精巢长成,鳍也跟着变大了,一条雄鱼就变成了。”

据江崇烽讲,加吉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个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曾经多次巡幸东莱郡,有一次,从长岛返回陆地时,汉武帝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忽然一条金红色的大鱼蹦到了船上。鱼为吉祥之物,汉武帝非常高兴,但身边无人能说出此鱼的名称来历。就把正好也在船上的太中大夫东方朔叫过来,本来也不认识的东方朔机智过人,眼睛一眨高声说道:“此鱼谓之加吉鱼!今天是皇上的生日,此为一吉;此鱼自动现身,寓意丰年有余,又为一吉;两吉相加谓之加吉,那么此鱼就该叫加吉鱼。”大家听后齐声叫好,汉武帝也捻须称是,从此以后,鲷鱼又叫“加吉鱼”了。

说话间,船就靠上了直径十几米的圆形抗风浪深海网箱,江崇烽还给记者展示了如何钓鱼的绝活。他从船上跳上网箱,先向网箱撒些面条鱼当鱼饵,然后用鱼钩钓了起来,不到10秒钟就有加吉鱼咬钩了,提起来一掂,大约有3斤多重。他又放上一钩,结果不到20秒钟,又钓上来一条,好家伙,这是条5斤多重的大鱼,按现在的市场价,每斤能卖到80到120元。据介绍,这些鱼儿,他已经养了3年了,当时买的是1斤重的鱼苗,1斤鱼苗成本就有20元。“这些红加吉鱼虽然在网箱里长大,其实就和野生的一样的,这片海有20多米深,会有很多来往的小鱼小虾,就足够红加吉鱼解决粮食问题了,”江崇烽说,平时喂养次数不多,而食料面条鱼也是自己在附近海里打上来的。接着,记者也登上网箱,把面条鱼撒进网里,体验了当渔民的感觉。然后,趁着潮水乘船登岸。

旱鸭子入海的勇气

经历了海上的生死与共,上岸后的江崇烽和记者亲近了许多,不善言谈的他敞开心扉向记者讲诉了海上创业的艰难历程,“大家以为海上养殖挺简单,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呀,特别是深海养殖,更是风险大。”他是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西登瀛社区人,本来开着一家冷藏厂,专做海鲜食品加工,2010年出于对大海的热爱,响应发展蓝色经济的号召,就撤掉了厂子,投身于海上养殖。“可以说,一个旱鸭子跳进了大海,”江崇烽说,当时家里亲朋都不支持,特别是妻子。

“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干什么都要交学费,”江崇烽说,自己一切从零开始,虽然在海边长大,但从来没做过海上的营生。他在近海租了50亩海地,第一年主要工作建设基础设施,并考察海参鲍鱼苗等,“什么都是摸索,原来一般不出海,干了这行以后,几乎天天泡海里,坐着船在海里转悠,刚开始还晕船,只能一次次地去克服。”

“当看到第一个网箱下水时,我内心的激动真是无以言表,心情就如当年第一眼看到刚出生的儿子一样,海参苗和鲍鱼苗下水以后,就是细致地照料,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地去查看一番,还总是梦到第二年丰收的情景而把自己笑醒了。”江崇烽告诉记者,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夏天,对自己是大灾之年,由于台风来袭,养殖浮架被冲毁,网箱被风浪冲离了养殖场无影无踪,最后找到网箱时里面价值200万元的海参鲍鱼已经不见踪影,“当时我心里简直就如流血一般,白干了活不说,还损失了200万元。”

一切又归零了,江崇烽只能把苦水咽到肚子里,借钱重新买苗育苗,重新出发。“我一直不支持他干这个,毕竟长在海边,知道大海是不容易伺候的,倒不是心疼赔那么多钱,而是看他水里来水里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让我和孩子怎么生活呀,”说起这些,江崇烽的妻子眼里含满了泪花。

的确,对于江崇烽的下海创业来说,真是一波三折。本来重新出发后期待2013年有个好收成,可是海蛎子长满了网箱,严重影响了海参鲍鱼的成长,鲍鱼长得不好,可以说又赔了个底朝天。去年他决定开养半成品鲍,可今年受到浒苔的影响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因为浒苔铺在海面上,海水就不透气了,下面的生物呼气就不好,死伤一片。”

经历是笔财富,磨难倒逼成长。“5年海上创业前后已经花费了约1000万元,基本上是全砸进去了。”江崇烽告诉记者,海上投资大,投了这些钱,目前还没看见回收的迹象。虽然这个过程是一个赔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5年的酸甜苦辣让他从一只旱鸭子变成了能自由游来游去的鱼。一开始他只会算小账,到现在他也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如何转变养殖意识,如何培育新的品种,如何进行养殖模式创新等。

废弃管道养殖的首创

和江崇烽在岸边畅聊期间,记者发现岸边堆了不少陈旧的下水管道,难道这里也修路?听到记者的疑问,江崇烽得意地笑了起来,并让我猜这些管道是干什么用的。疏通小河道的?给养殖池通水的?

江崇烽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这些管道都是自己深海养海参用的。”好多东西都是不断琢磨出来的。原来,江崇烽路过崂山路时,看到一些废弃的水泥下水管道。一开始觉得这些东西丢弃了非常可惜,不久灵感突发,如果把这些管道放到海里进行养殖是否可行呢?一是废物利用了,二是这东西放海里一般台风是刮不走的,可以防风浪,还可以防偷盗,毕竟2012年的惨痛回忆一直缠绕在脑海里。于是他就找了一些养殖能手和专家探讨这种方法养殖的可行性,得到的多数意见是废弃管道养殖是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可以试验养殖,但这么好几顿重的东西怎么弄大海里去呢;而弄进大海里去后又怎么弄上来呢?

“海参喜欢静的环境,水泥管道在海底就提供了一个安静安全的场所,如果换成鲍鱼可能就不行了,因为鲍鱼喜欢流水,”江崇烽说。创新发明的灵感有了,但还要靠一种执着的信念支撑着去执行它。在争议声中江崇烽开始了废弃水泥管道养殖的试验,他先收集了一些废弃的水泥管道,然后和员工一起研究如何把管道的两端用网封口,以免养殖产品跑出来。另外,他对管道内壁进行打磨修整,以防水泥一些杂物影响生物生长。呼吸问题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这又如何解决呢?江崇烽一开始想从管道端口处引一下细管,放进海里时,细管可以露出海面,但这样做固定成了问题,于是就从管外壁打空,然后再插上细管并固定住,这样管内的生物可以通过细管呼吸,而人们可以通过细管对生物进行喂食。可这样做好后,如何放到十米深的海里去呢?

许多新事物常常面临夭折的困境。为了不半途而废,江崇烽决定贷款200多万元买一艘工程船进行起吊重物,如水泥管道和网箱等。这艘船也就是记者前面看到的工程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一天涨潮时,江崇烽将少量管道通过吊船放进了大海。“试验中的日子是在忐忑中度过的,费了那么大劲到底好使吗?”一段时期的试验证明,海参的生长数据很不错,它们在水泥管道生活得很好,长得也很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从长期来省了不少养殖成本,也是海上养殖模式的创新,这种废弃水泥管道养殖模式在这个领域来说应该是首创。”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水产办主任褚荣德告诉记者。另外,记者从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没有这种养殖模式的相关报道。

引进品种创新的突破

如果说江崇烽在海上养殖模式上取得突破,在品种上不断摸索的则是曲同良。曲同良也在这片海域进行养殖。曲同良告诉记者,自己刚和江崇烽结伴去大连买海参苗回来,一大早坐飞机去,然后当天用水车把苗运回来,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记者在江崇烽的岸上培育大棚池子里看到了海参苗,“这些苗要在池子里培育一年,再放进大海,要不它们的抗病力比较低,成活率就非常低了。”江崇烽说。

聊起养殖,曲同良可以说是行家里手。曲同良告诉记者,自己池养了60亩,还有500亩的海地。他进行的近海岩礁养殖个人规模可以说是崂山区海域最大的,“海参鲍鱼一般喜欢依靠岩石生存,而这些岩石每年都要太阳下晒,否则就影响生物成长,这就如农业耕地里不能重茬一样的道理。”为了在品种有所突破,他多方考察,这两年从大连一家研究所引进了新品种“水源1号”红参,这种红参很适合在这片海域生长,而且参刺比较好,一般参都是四排刺,它则是五到六排刺,两到三年就可长成了。目前,这种海参已经在他这里养殖获得了成功。

记者在曲同良的养殖场看到,池子用石头砌成墙围起来的,正面对海的墙体比较高,浪击打在池子上溅起的浪花好像千堆雪。在池子里养的就是“水源1号”红参,有的海参结伴游上来,成片成片的,当你沿着墙走过去,它们马上又钻进了水底,“这些海洋生物天生有灵性,非常鬼,非常机灵。”曲同良告诉记者。因为有客户来购买,在池子里正有穿着水衣戴着水镜的工作人员在捕捞海参,这样的装扮在当地被称作“水鬼”。“水鬼”口含着一支呼气管,把头埋在水面下,追逐着挑选着肥美的海参,然后用网捞起来,放进水桶里,半个小时过去桶就满了。把海参放在秤上一称,3只就有1斤半重。端起成筐的海参,曲同良非常开心地喊起来:“卖海参喽。”对于他来说,这是最高兴的时刻,据悉,在自己的海产品加工厂,他的海参28斤鲜的出一斤干的,每斤干的卖3000元。

海上走南闯北的30年

可以说,年过半百的曲同良是最近30年来海上养殖史的缩影。曲同良告诉记者,自己是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姜社区人,由于父辈就以海为生,自己在20岁时就开始出海并搞起了养殖,一开始养扇贝,然后开始养海参鲍鱼,当时养殖池也没有现在大,就是靠勤快吃苦,那时候后勤保障也跟不上,冬天天冷也要去池里观察照看,而且海参鲍鱼由于水温过低而生长慢。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养殖户开始尝试让海参鲍鱼到南方过冬,而且南方的也可以到北方过夏,而曲同良是1996年去福建的,那里的水质环境和青岛差不多,他在当地也承包了一片海,冬天把海参鲍鱼运过去,由于气温高,海参鲍鱼就长得比较快,如果春天长好了,直接就在那里卖掉了,当时1斤鲜的大约70到80元,“我在南方待了8年多,2000年前是赚钱了,但后来几年却赔了。”

走南之后,开始闯北。曲同良去了荣成,但由于那里的养殖密度大,成活率不好,待了几年后,又重新回到了青岛。“在外面这么多年,感觉最大就是海上养殖的不易,再就是应该发展咱青岛自己的海参鲍鱼品牌。”曲同良告诉记者,青岛海水里成长的海鲜就是好吃,而且营养价值大,因为咱这里的一般都是自然生长的,即使喂也是一周可能喂上一次,南方海参鲍鱼喂食频率比青岛高,加上气温高那边的生长周期短,所以咱这边的质量营养上要高于南方的。

青岛品牌海货的迫切

品牌意识的觉醒对于品牌的塑造至关重要。曲同良介绍说,现在他已经不再用北鲍南养、北参南养的模式,除了岩礁养殖,自己也进行筏式养殖,500亩海地还种了些海藻类,比如海带可以当作海参的食料,还可以去市场出售。除了打造“水源1号”海参等品牌,他还努力打造基地品牌,最近刚刚获得“无公害养殖基地中国养殖示范基地”称号。

对于曲同良的做法,江崇烽也极为赞同。一开始,敢想敢干的江崇烽就注意品牌的塑造,他成立青岛洋峰地工贸发展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岛鲜一品”品牌。现在,他也不采用“北鲍南养”的模式了,“除了节省成本外,主要是感觉养来养去,带有南方鲍鱼的烙印,而且价格也是南方鲍鱼的价格,纯正的青岛鲍鱼、崂山鲍鱼的特质就慢慢消失了,海参也是一样的道理。我目前就是打造属于青岛、属于崂山自己的纯正品牌。”江崇烽说。

说起品牌,他们都比较羡慕大连“辽鲍”等海鲜品牌,他们做得比较响,而且价格也卖上去了,比如獐子岛附近养殖的鲜海参每斤能买到180元的高价。其实青岛当地海域的水质很优良,养出来的海参鲍鱼品质营养价值也非常好,据了解,因为品质好,不少大连客户都过来购买青岛海参鲍鱼等。青岛这些年也拥有一些品牌,但总的来说,品牌影响力、价格在全国市场上并没有什么优势。

记者在一些海鲜市场调查中发现,一些卖海鲜的商贩都称自己的海参鲍鱼都是青岛当地产的,但据熟悉该市场行情的人介绍,市场的海参鲍鱼约九成来自南方和荣成,真正的青岛产的也就能占一成,一是产量少,二是早就被客户订走了。

养殖户如何抱团取暖

对于养殖户来说,除了大风大浪等天灾外,防偷盗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据江崇烽介绍,有一次自己养殖场的一网箱鲍鱼就被人提走了,自己损失了十几万元,而且海上这样的养殖不能入保险。有的同行养的鱼也损失严重,偷盗者把网箱割破让鱼出来,然后再用网捕捞,因为网箱的鱼一般不会游远,会在网箱周围游来游去。“海上防盗真是防不胜防,虽然每天都盯着,可深夜或者恶劣天气时就有可能发生,这些人这是太可恶了。”江崇烽非常气愤地说,遭遇天灾咱是没有办法,可当马上收获的时候却被偷走了,这让任何人也是受不了的,自己希望养殖户抱团取暖联合起来成立巡视大队,保护自己的海上财产。

对于未来的发展,曲同良将继续发展自己的养殖和配套加工,而江崇烽除了海上养殖外,他打算发展海钓、岛屿游等旅游休闲产业,把养殖和旅游休闲结合起来,进行发展。“吃喝玩乐一条龙,就想陆地上的休闲农庄一样,海上也可以建一个渔庄,吃自己养的或者自己钓的也吃得放心,”江崇烽告诉记者,虽然海上创业中挫折不断,但自己仍然非常看好蓝海经济,看好这片海,这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合作共赢,打造青岛海鲜共有品牌,相信我们的海上养殖一定会过一个暖冬。”采访最后结束时,江崇烽和曲同良都这样告诉记者。

经历是笔财富,磨难倒逼成长。5年海上创业前后已经花费了约1000万元,基本上是全砸进去了。但对于自己来说,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养殖户江崇烽

在外面这么多年,感觉最大就是海上养殖的不易,再就是应该发展咱青岛自己的海参鲍鱼品牌。青岛海水里成长的海鲜就是好吃,而且营养价值大。

无尽泡泡龙免费下载

蜀山战纪

帝国光辉破解版